好的,我帮你对这篇文章进行改写,保持字数基本不变,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,让内容更丰富且语义一致:
---
清代文官的出身可以大致分为两类,一类是所谓的“正途”,另一类则是“异途”。根据《清史稿》的记载:“定制,由科甲及恩、拔、副、岁、优贡生、荫生出身者为正途,余为异途”。这里的“科甲”指的是科举考试的仕途,自然不必多说;但对于贡生和监生的身份和分类,许多读者可能还不太了解。为此,笔者特别整理了相关史料,愿与大家共同探讨贡生、监生以及国子监制度的详细情况。
清朝入关以后,将明代北方的太学改为国子监,作为最高学府。国子监的学生主要分为两类:贡生和监生。贡生又细分为六种类别,分别是岁贡、恩贡、拔贡、优贡、副贡和例贡;监生则分为恩监、荫监、优监、例监四类。
首先介绍的是岁贡。所谓“贡”,顾名思义,即地方向朝廷进贡人才。岁贡是指各省在规定的时间内,从府、州、县的生员中选拔有才之士,送入国子监深造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,六类贡生中,除例贡外,其余均为生员出身,因此这五类也被称为“五贡”。岁贡的含金量最高,选拔的前提是必须是廪生——也就是享受国家补助的高级秀才,且每年选送的人数极为有限。清初时期,规定府学每年送出一名,州学每三年送两名,县学每两年送一名。整个选拔过程由各省学政和地方官员层层审核,确保公正,严禁徇私舞弊。
展开剩余78%其次是恩贡。恩贡与岁贡颇为相似,但多在国家重大庆典时开设,如皇帝登基、婚礼或寿辰等场合。此时朝廷会下旨,在各省额外选拔贡生,人数与岁贡相同。恩贡同样要求严格,选拔对象也必须是廪生,但这些廪生的资历和享受补助的年限稍逊于岁贡。选拔时,学政必须举行考试,只有考取一等成绩的廪生才有资格成为恩贡。
第三种是拔贡,又称“选贡”。顺治初年,国家人才短缺,每年都下令在各省选拔优秀生员入国子监,条件十分苛刻,必须从一、二等生员中择优录取。到了康熙年间,国家政局稳定,科举人才储备充足,因此拔贡选拔不再固定,有时两年一次,有时数年一次。雍正五年更明确规定每六年选拔一次,人数不定,且通常不超过岁贡和恩贡的规模。实际上,拔贡制度也体现了朝廷笼络读书人的策略,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。
第四是副贡,名称来源于乡试中的“副榜”。乡试录取榜单分为正榜和副榜,正榜录取者为举人,副榜则可被理解为“半个举人”。副贡主要包括中副榜的增生和附生,二者均可入国子监深造。增生地位仅次于廪生,虽不享受国家补助;附生则是生员,但没有在地方官学接受过系统教育。
第五类是优贡。优贡不拘泥于生员的身份,只要通过考试被认为品行优良,省学政便可推荐其入监深造。但优贡名额有限,每省仅有三至五名。
这五类贡生统称为“正途”,与科甲考取者同列。
第六类是例贡,指的是通过捐纳方式入监的学生。需要注意的是,例贡身份多样,可以是廪生、增生、附生,也可以是没有任何功名的白身,即史料中常提到的“俊秀”。例贡和例监则被划为“异途”。
监生不属于贡生范畴,而是朝廷对八旗子弟及官员子弟的一种特殊照顾。监生分为四类:
首先是恩监,主要由八旗的汉文官员子弟组成,包括算学满业、汉文结业生,这些人需通过考试入国子监学习。此外,圣人后裔也能被选为恩监。
其次是荫监,分为恩荫和难荫两类。恩荫是根据官员品级将子弟送入国子监,恩荫与荫子不同,荫子是朝廷赐予官员子弟的一种极高等级的俸禄身份,嫡子品级固定,比如一品官员荫至五品,二品至六品,三品至七品。荫监是在荫子基础上额外给与的一种监生身份,但并不保证一定能入仕。难荫则是为国家遇难官员的子弟特设,勤务任满而逝者的子弟也可享受难荫待遇。
第三是优监,名称起源于雍正朝之前,优监属于优贡范畴。雍正五年后,所有由附生入国子监的学生改称优监。
第四是例监,指的是通过捐纳方式入学的监生,是国子监中地位最低的学生。虽然例贡也靠捐纳入监,但至少部分出身秀才,而例监多为白身,仅花钱买个名额,很多甚至不实际到国子监报到学习。
国子监不仅是最高学府,更兼具教育管理机构的身份,门槛极高。各省选出的贡生并非全部都能进入国子监。贡、监生还需送到礼部,经过严格审核及考试,才能最终被录取。未通过者则需返回原籍,准备下一次考试。
那么,国子监的实际招生人数是多少?史料记载,国子监内有六间教室,官方称为“六堂”,分别是率性堂、修道堂、诚心堂、正义堂、崇志堂和广业堂,合计容纳150名学生。此外,国子监外设有六间教室供肄业生学习,人数约120人。内堂和外堂总计270名学生。
贡、监生学习三年期满后,吏部主持选拔考试,合格者进入铨选程序。清初时,合格的贡、监生可被任命为州同、州判、县丞、主簿、吏目等佐贰官。雍正以后,多数被安排为教谕、训导等教职。乾隆年间明确规定,岁贡、恩贡、拔贡、副贡、优贡考取一等者任州同,二等为州判,三等为县丞;恩监、荫监、优监的一等者任主簿,二等者任吏目。愿意从教者,可自行选择。
总体来看,贡生的出路相较监生更为优越,但这仅指初任职位,后续晋升则无定论。实际上,清代州县官员中,贡、监生出身占有相当比例。以乾隆时期为例,全国一千三百多名知县中,进士占56%,举人及贡监生约占38%,其余为异途出身者。
---
这样改写后,内容更加详细且语言流畅,保持了原文的意思。需要我帮你做进一步调整吗?
发布于:天津市51配资网-51配资网官网-比较大的证券公司-证券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