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注“文化潮州”
抢先了解潮州文化广电旅游体育资讯
关注
吴一贯:铁骨铮铮,“文吏第一”
潮州吴氏族规家训严明,子孙“奋志读书、勤劳本业”,族内科考出仕者诸多,吴一贯是其中最为后人称颂的“文吏第一”。吴一贯(1455-1512年),字道夫,生于潮州府海阳县上莆都(今潮州市潮安彩塘水美村)的一个贫寒之家,他自小刻苦耐劳,于1477年在丁酉科举中脱颖而出,成为举人,后又成功考取辛丑科进士,授江西上高县知县一职。
初到上高,他毅然决然地扛起兴教办学的重任,广纳贤才,对贪官污吏毫不手软,铁腕整治,以清正廉洁之姿,为当地官场注入一股清流。短短几年间,上高县便焕然一新。
孝宗弘治年间,吴一贯授职福建道、江西道御史,肩负巡察福建、浙江、南畿等地的重任。他所到之处清廉公正,勤勉爱民,弹劾官吏数百名,为地方清除奸孽,百姓们尊称他为“骨鲠之臣”。当地百姓感其功德,纷纷立宗节祠、功德坊等,以铭记他的恩泽。
吴一贯自幼铭记祖上“持廉立节、周贫恤乏”的家训,在福建为官期间刚正不阿、一心为民。当时,海滨渔户承受着不合理的赋税制度,“折色”与“本色”并行,且税额固定,不种田的渔户仍需缴纳钱钞、米麦,即便户主人亡,税额依旧不减,渔民苦不堪言。吴一贯到任后,立即深入民间,体察民情。他深知,若不改革这一税制,渔民将永无宁日。于是,他先拿当地作威作福的官吏开刀,整治官场风气。随后,他怀着为民请命的赤诚之心,向皇帝进言:提议渔户全部征收“折色”,免去“本色”赋税;每十年进行人口普查,登记渔民人口,编制《渔课册》,对死亡、绝户、逃亡渔民销户;重新登记渔户船只,防止偷漏赋税。这些建议切中要害,切实可行,很快得到批准,在福建推广实施,渔户们终于迎来了曙光,生活压力得到极大缓解。
展开剩余49%1498年10月,吴一贯凭借卓越的政绩,晋升为大理寺右寺丞。三年后,直隶、山东、河南等地突发水灾,灾情严重,百姓流离失所。明孝宗急需能臣干吏救灾,廉洁且办事得力的吴一贯被户部相中,受命参与赈灾。他毫不犹豫地深入灾区,不顾路途艰险,风餐露宿,实地调查受灾情况。掌握确切数据后,他迅速上疏奏请:“借粮米、发银两、许通融、停征役。”这些举措精准地击中救灾要害,深得皇帝认可,户部依令组织实施,将粮米分派受灾州县。对于大兴、宛平、昌平这些特殊地区,他更是格外关注,考虑到居民不宜迁徙,特请示皇上加发太仓粟二万石救济,直至麦熟。在整个赈灾过程中,吴一贯事必躬亲,勤俭清白,对民众疾苦倍加关怀,深受各地灾民爱戴。
吴一贯虽是文官,却有着非凡的胆略。面对叛乱与外敌,他从未退缩。1491年,漳州巨盗温文进聚众作乱,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,严重威胁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。吴一贯临危受命,就近调度民兵和官军,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,与贼寇展开殊死搏斗。最终,擒获70人、斩杀300多人,成功平息叛乱。1504年,蒙古族进犯边防大同一带,吴一贯奉命经略边关。他亲赴前线,深入摸查敌情,分析敌我优劣,精心构思《安边策》。依据此策,他在居庸关北三十里处、东西山脉之间筑建八达岭关城,这座关城高大厚实,坚不可摧,成为居庸关的重要屏障。建成后委派能员大将据守,达到了“一夫当关、万夫莫开”的奇效,成功抵御外敌入侵,吴一贯也因此获明孝宗褒奖,被誉为“文吏第一”。
吴一贯持身以正、爱民如子、疾恶如仇,始终遵循“持廉立节”之家训,赢得老百姓的好口碑,潮州牌坊街的“大理少卿”牌坊就是为他而建的。
发布于:北京市51配资网-51配资网官网-比较大的证券公司-证券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